县域面积1499平方公里
人口43万
辖17个乡镇(街道)
308个行政村
464个自然村
县情概况
政区建置
【历史沿革】 自春秋至民国两千余年内,涉县隶属变化频繁。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魏后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初始置漠县,后改为涉县,三国时属魏郡。曹魏及晋时属司州广平郡,北魏时并入临水县,隋时复置涉县,先后属上党郡、韩州等。唐时改属潞州,五代、宋、金时期属山西潞州上党郡。金时两次升为崇州。元初废州复县,属真定路。明、清时属河南彰德府。民国初属河南省豫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1932年属河南省三专署。1937年,八路军进驻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1949年,涉县先后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行署第四、第五、第六专署。1946年5月,偏城县撤并于涉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涉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署。1960年,属河北省邯郸市辖。1961年5月,归河北省邯郸专署管辖。1968年,归属河北省邯郸地区。1993年,河北省邯郸地、市合并,涉县属河北省邯郸市辖,至2024年未变。
【行政区划】 2024年,涉县有1个街道,平安街道;8个乡,神头乡、辽城乡、偏店乡、龙虎乡、木井乡、合漳乡、关防乡、鹿头乡;8个镇,河南店镇、索堡镇、西戌镇、井店镇、更乐镇、固新镇、西达镇、偏城镇。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隅,纽连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七县(市)。位于北纬36°17′—36°55′、东经113°26′—114°0′。东以青阳山、玉露岭、老爷山为界,与河北省武安市、磁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浊漳河相望;西以黄栌垴、大寨垴、马鞍山、黄花山、四幅眼垴为界,与山西省黎城县、平顺县相连;北界羊大垴、界牌山、左权岭、天晶垴,与山西省左权县接壤。县域东西横跨37.5公里,南北纵距64.5公里,总面积1499平方公里。
经济地理位置。涉县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商贾云集,西临晋南煤海,东望华北平原,为晋煤外运要道。截至2024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603.977公里,实现县、乡、村三级公路全覆盖,全县2000人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100%。其中,高速公路2条67.076公里,即青兰高速38.39公里,太行山高速28.686公里。普通国省干线4条165.099公里,即国道G309(荣兰线)39.82公里,国道G234(兴阳线)81.825公里;省道S213(涉左线)26.588公里,省道S244(邢合线)16.866公里。农村公路623条1371.802公里,即县道1条(阳索公路)40.955公里,乡道75条642.315公里,村道547条688.816公里。全县客运公交车辆197辆。其中,四路城市公交35部,全部为纯电动车;城乡公交102部,含83部纯电动车,县域公交纯电动车比率达86.13%。另有长途客运车辆60部,含油气混合车辆33部。国道G309、国道G234,省道涉(县)左(权)公路和平(山)涉(县)公路,青(岛)兰(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距涉县较近的机场有邯郸机场和长治机场,距离均为90余公里。(北)京广(州)、邯(郸)长(治)、阳(泉)涉(县)铁路使涉县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相通。涉县东距邯郸市97公里,东北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262公里,距首都北京545公里,距山西省省会太原374公里,距河南省省会郑州358公里。涉县作为冀门户邯郸市的“西大门”,是三省七县(市)商贸物流集散地。
政治地理位置。涉县雄关险隘,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涉县。1939年12月,涉县抗日政府成立。随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创建,涉县遂成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1940—1946年,偏城县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其地处晋冀豫交界、太行腹地,可通向太行各根据地,也是华北、华东各解放区至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重要通道。
自然环境
【地质】 涉县境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长城系的大红峪组的石英砂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以滨海相、浅海相沉积的碳酸盐类地层,新生界第四系冲洪积黏土砾石混杂堆积,冲洪积,残坡积松散堆积物及砂卵砾石。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燕山期中性岩浆侵入体,主要分布在符山一带及涉县盆地西侧岩脉。
涉县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东翼与第二沉降带的西部相连处。境内构造单元属于武安凹断束。断裂密集成群,主要断裂走向呈北北东向,平面弯曲波状,多属压扭性。在空间上西疏东密,西弱东强。此外,西北向张性、张扭性断层亦较发育。由于各期断层相互作用,地层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多个断块。涉县主要断裂为武安长亭—涉县断裂(境内北起木井乡北,经西戌镇、偏店乡、井店镇向西南延伸,止响堂铺村南)和更乐—磁县观台断裂(境内经更乐镇、关防乡一带)。
境内褶皱构造主要为涉县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轴部及两翼主要由奥陶系中统灰岩组成,两翼地层产状平缓,倾角9°—15°,近断裂带附近产状较零乱,裂隙发育,一般倾角较大。
【气候】 涉县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按国家气候区划位于北温带,亚湿润,河北气候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干寒同期。全县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年平均温度,南部的合漳乡较北部偏城镇高4.0℃。全境分为3个暖区:木井、马布、龙虎地区,邯长公路两侧地区,漳河河谷地带;3个冷区:花尖山、符山及以北地区,韩王山到张家庄、王金庄以东地区,清漳河西侧的西南深山区。2024年,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5.1℃,较常年值(13.2℃)偏高1.9℃;年降水量为437.4毫米,较常年值(541.0毫米)偏少103.6毫米。冬季(1—2月)气温偏高、雨雪偏多;春季(3—5月)气温偏高,雨水偏少;夏季(6—8月)气温偏高,降雨量为196.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1.4%;秋季(9—11月)气温偏高,降雨量为13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年末(12月)气温偏高,无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100%。
【温度】 2024年,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5.1℃,与常年值(13.2℃)相比偏高1.9℃,属温度异常偏高年份。县极端最高气温为40.4℃,出现在6月23日12时37分;极端最低气温为-11.9℃,出现在1月23日7时27分。
【降水】 2024年,全县年降水量为437.4毫米,比多年平均值(541.0毫米)偏少103.6毫米,属降水显著偏少年份。与2023年降水量(746.4毫米)相比,偏少309.0毫米,偏少率为47.6%。夏季降雨量为196.8毫米,比上年同期(375.5毫米)偏少178.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36.1毫米)偏少139.3毫米,偏少率为41.4%。
【水文】 涉县水资源量受自然气候、地理、地质等影响,分布极不均匀。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清漳河、浊漳河和漳河,少量分布在洺河流域。境内有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的清漳河、浊漳河、漳河三大河流和属子牙河水系南洺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境内大小季节性河道58条,包括漳河流域49条、洺河流域9条。漳河流域面积占全县流域面积80%,其中流域面积在25平方公里以上且长度超过10公里的季节性河道有15条。
境内大小季节性河流58条,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季节性河流9条,在漳河流域7条,在南洺河流域2条。大于5平方公里、小于50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河流49条,其中10—25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河流22条,25—50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河流13条。
涉县境内地下水埋藏深厚,为20—250米不等,含水层厚度为10—290米,多为低矿化度重碳酸盐型淡水,适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石灰岩层,下统白云岩层;寒武系中统鲕状灰岩层和清漳河谷卵砾石层。根据县境内构造、含水层性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的规律,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东风湖泉域、南洺河、漳河3个水文地质区。
【土壤】 土壤类型。1932年,涉县建设局将境内土壤分为砂土、壤土、黏土。1958年,涉县开展第一次土壤调查,确定耕地面积。1981年9月至1982年6月,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面积137861.3公顷。2004年,统计土壤面积135356.09公顷,分为3大土类、6个亚类、19个土属、76个土种、18个变种。3个土类为褐土类、草甸土类、水稻土类。2008年,土壤面积133061.7公顷,其中褐土面积130505.1公顷、草甸土面积1662公顷、水稻土面积894.6公顷。
土壤分布。县境土壤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其分布情况是:海拔800米以上的阴坡为淋溶褐土,阳坡为褐土性土,土层较厚的山谷坡脚为石灰性褐土。分布区域为偏城、鹿头、辽城、木井、索堡等地,以及清漳河两岸的温村、河南店、神头、胡峪、固新、张家头等中山地。海拔800米以下的荒山均为褐土性土,山谷坡脚土层较厚处为石灰性褐土。主要分布在王金庄、张家庄、关防、连泉、太仓、西达、固新、合漳等地。黄土岗坡和黄土沟地为红黄土,主要分布区域为县城、井店、更乐、偏店、西戌、龙虎等地。漳河谷地、河岸高阶地为石灰性褐土,低阶地为草甸褐土,河漫滩地为草甸土和水稻土。分布范围为清漳河、浊漳河、漳河沿岸的部分地区。
土壤质地。境内耕地绝大多数为轻壤。心土层和底土层多数为中壤,有一部分重壤以上的黏重土层,极少数是砂土或砂壤质的砂型土层。耕地土壤的酸碱度值在8—8.5,属微碱性土壤。1982年,涉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土壤含有机质17.3克/千克、碱解氮82.9毫克/千克、速效磷9.36毫克/千克、速效钾202毫克/千克、全氮1.1克/千克。2008年,涉县作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第二批补贴项目县,取土壤样品4020个,到2011年3月化验完成,获得化验数据2万余个。全县土壤含有机质20.7克/千克、碱解氮99毫克/千克、速效磷12.6毫克/千克、速效钾139毫克/千克、全氮1.14克/千克。根据2008年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全氮属较高水平,碱解氮属中等水平,速效磷属中等偏低水平,速效钾属较高水平。2024年,全县耕地地力从优到劣分为六等,其中二等地为87.25公顷,三等地为1266.71公顷,四等地为2177.03公顷,五等地为4368.08公顷,六等地为5544.51公顷,七等地为2788.76公顷。
【植被分布】 涉县植被分布规律性强,植被丰富多样,东北、西南部以森林草被为主,局部地区草被占优势。随着地型、地貌、气候和土壤的分布,全县植被分布类型不一,特别是山区因高度的变化使得在不同海拔高度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且品种繁多。按其规律,海拔800—1600米区域内有油松、栎树、柞树、山杨、山核桃、山杏和铁杆蒿、虎榛子、胡枝子等;海拔800米以下区域内有侧柏、刺槐、松柏、杨、柳、榆树以及果树,还有荆条、酸枣等灌木丛,狗尾草、虎尾草、披肩草等草类广泛分布。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4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49944.06公顷。其中,耕地16243.46公顷,园地2208.03公顷,林地105808.01公顷,草地8257.0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9917.1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 2138.0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27.09公顷,其它土地2778.72 公顷,湿地1015.86公顷。
【矿产资源】 涉县列入《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7种。涉县矿产资源为铁矿、石灰岩及其他矿产。铁矿、石灰岩等矿产集中分布程度很高,在区域分布上又有明显差异,铁矿集中分布在西戌镇、鹿头乡;水泥用石灰岩集中于神头乡、平安街道。
【森林资源】 涉县总面积为149944.06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106174.79公顷;在林地面积中,乔木林面积为38778.58公顷,灌木林地面积42131.58公顷,疏林地面积760.22公顷,未成林地面积8950.57公顷,苗圃地面积71.17公顷,迹地面积11376.6公顷,林区果园2913.65公顷,其他利用1192.42公顷。非林地面积43769.27公顷。
全县重点公益林地面积为52205.8公顷,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5305.8公顷,省级重点公益林16900公顷。森林面积41692.23公顷。全县林木覆盖率为61.25%。
【湿地资源】 根据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系统监测数据,涉县有湿地面积1027.95公顷,主要包括清漳河、浊漳河、南洺河、青塔湖、玉带湖、龙湖等区域。
【旅游资源】 涉县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的旅游大县、生态名县。拥有邯郸市首家5A级景区娲皇宫,3个国家4A级景区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太行五指山、韩王九寨景区,是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生态魅力县、河北省旅游强县、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旅休闲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境内林果资源丰富,核桃、花椒、柿子被誉为“涉县三珍”,核桃、花椒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北首位,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山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8.46%,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城市,并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是一个风光秀美、宜居宜游的胜地。
涉县特产
【涉县核桃】 涉县核桃是涉县特产之一,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曰绵核桃,皮薄而仁肥白;曰夹核桃,皮厚而瘦黑,仅可为油。其木细理,黝色,可为器。”经检测,涉县核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涉县是全国核桃大县、国家重点核桃产区县之一,河北省果品重点县,全县核桃总面积为43.3万亩,2004年12月,涉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07年,涉县核桃入选“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截至2024年,全县已建成6个核桃万亩园,20个核桃千亩园,7个核桃专业乡,100个核桃专业村,核桃收入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40%,重点村占到80%以上。核桃种植规模的扩大,带动核桃产业的发展,实现粗产品向精细产品的发展。涉县核桃油以涉县核桃仁为原料压榨所得,呈淡黄色,有淡淡的清香,新鲜纯正、营养丰富,易被消化吸收,备受消费者青睐。
【涉县花椒】 花椒是涉县分布最广的香料和油料树种之一,涉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河北省花椒调味品之乡。涉县花椒果粒均匀、色泽鲜艳、麻味充裕、香气浓郁,素有“十里香”的美称,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以涉县花椒加工制成的涉县花椒油油汁清亮、椒香浓郁、麻味纯正、纯净爽舌。涉县的山区立体生态结构有利于光照度的提高、雨水的迅速排泄,避免过多水分对花椒生长的影响;同时涉县位于北温带,属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历史年平均气温13.5℃,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为-1.3℃,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5.9℃;年日照时数为2317.1小时,光能资源丰富。历史年平均降水量560.42毫米,降水多集中于7—9月,占全年总量的近60%。该地理及气候和花椒的生长需求基本吻合,属于花椒的适宜生长区,从而促成涉县花椒的高质、高产特性。全县花椒面积12.4万亩,花椒常年产量达3500吨,实现产值2亿元,成为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
【涉县柿子】 涉县柿树自古即分布广泛,漫山遍野。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潇潇昨夜起霜风,晓看园林柿叶红。莫道荒山无景色,漫天霞锦烂秋空。”涉县柿子个大、色红、丰腴多汁,醇甜如蜜,古诗赞其“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明清时曾进贡宫廷。涉县鲜柿香甜爽脆,放软甘甜如蜜。加工的涉县柿饼口味香甜绵韧,像饴糖一样耐嚼、耐品尝。涉县年产鲜柿近1万吨,柿饼产量约1600吨,柿子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黄金果”。
【涉县黑枣】 涉县黑枣树性强健,喜光,耐半阴,耐寒及耐旱性均比柿树强,很耐湿。喜肥沃深厚土壤,但对瘠薄土、中等碱性土及石灰质土有一定的忍耐力。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涉县黑枣近球形(圆形)或长椭圆形,果顶圆、果粉少,无核;黑褐色,果皮松,果肉松软有弹性,口感沙甜可口。性温味甘,富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磷、钙、铁等微量元素,有补肾与养胃的功效,并对延缓衰老、增强机体活力、美容养颜很有帮助,所以黑枣被称为“营养仓库”。经常食用可以帮助女性补气养血、维持上皮细胞组织,还可以暖肠胃、明目活血、利水解毒,是润泽肌肤、乌须黑发佳品。2017年12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涉县黑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涉县柴胡】 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涉县志》记载,柴胡、荆芥、防风等8种中药材当时就是涉县特产。涉县柴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药材。涉县柴胡根粗大、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厘米,直径≥0.3厘米。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经河北省食品药品检验院检测,涉县柴胡含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总量0.69%,是药典规定(0.30%)的2.3倍;浸出物为18.3%,是药典规定(11.0%)的1.67倍。
【涉县连翘】 涉县连翘是著名的中药材,据史书记载:明朝末期,涉县就已经掌握连翘的人工种植技术并开始大范围种植。涉县地处深山,境内河谷纵横,植被浓郁,独特的地理位置,清新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蕴藏连翘等丰富道地的中药材资源,被誉为“冀南太行山药谷”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涉县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等功效,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据河北省食品药品检验院检测数据显示,涉县连翘含连翘苷为0.69%,是药典规定(不得少于0.15%)的4.6倍,在中国连翘中排名第一;连翘酯苷A为9.8%,是药典规定(不得少于0.25%)的39.2倍,性状、鉴别及水分均符合药典的规定。同时,涉县连翘内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等明显低于国家限量指标。
【涉县射干】 涉县射干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鬼扇、乌扇等,以根状茎入药,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炎、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症。深山老林出好药,涉县因山区独特气候,加上采用生态栽培技术,因此涉县射干品质好,药性高,质量上乘,是市场的抢手货,成为独特标志。涉县射干人工栽培规模较大,常年保持在3000—6000亩。
【涉县鲟鱼】 涉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形成冷泉分布众多的特点,涉县有22处冷水泉,其中茨村冷水泉,常年水流量平均为2立方米/秒,全年水量约620万立方米;上温村冷水泉,常年水流量平均为1立方米/秒。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达四五处,水温常年保持在9—20℃,最高不超过25℃,经检测,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淡水养殖标准,非常适合开展鲟鱼养殖。由于鲟鱼苗种对水环境的变化较敏感,对水质要求也较高,涉县选用无污染的山泉水作为水源,进行涉县鲟鱼苗种繁育和养殖。2019年12月,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河北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验收批准为河北省鲟鱼良种场,所产涉县鲟鱼个体大,生长快,抗逆性强,经济价值高。涉县鲟鱼养殖面积达50公顷,产量4025吨,年产值约1亿元,产品主要销往东北、甘肃、新疆及出口越南、老挝等地。
居民
【人口数量】 2024年,全县年末总户141482户、总人口434614人,总户数较2023年(141945户)下降0.33%、总人口(435595)下降0.23%。城镇人口192047人,乡村人口242567人。
【人口性别比】 2023年,全县总人口数435595人,其中男性226996人,占52.11%;
女性208599人,占47.89%;性别比为109∶100。新生人口3251人,其中男1676人,女1575人,性别比为106∶100。
【人口变动】 2024年,全县新生人口3401人,人口出生率为7.82‰,死亡率为7.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7‰,较2023年(为1.15‰)下降0.38个千分点。迁入人口506人,其中省内迁入247人、省外迁入259人;迁出人口1821人,其中迁往省内806人、迁往省外1015人。
发布日期:2025年6月3日